首页 >> 专业文章 >> 学会合理归因,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学会合理归因,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在线疏导心理学研究院

当一个学生考了好成绩,有的人会将原因归结为自己学习能力强;

有的人会将原因归结为自己足够努力;

而有的人则将原因归结为题目容易......

这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方式不同。

1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具体的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归因1 (2).jpg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在韦纳的归因理论中,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归结为以下6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尽力而为;

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认为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况:个人身心状态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其他的额外影响因素,比如环境的影响等。

这6个原因被纳入到3个维度中:控制点(内部、外部)、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可控性(可控、不可控)。

2

能力是内部、稳定、不可控的。

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工作成绩归因于能力,那么当他工作完成得好时,他会觉得自己以后照样能完成得很好,变得更加自信;工作完成得不好时,则可能会产生自我怀疑,感到焦虑。

努力是内部、不稳定、可控的。

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工作成绩归因于努力,那么当他工作完成得好时,会很有成就感;工作完成得不好时,会继续努力提升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身心状况是内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工作成绩归因于身心状态,那么他可能会在工作不太理想时,拿身体不舒服来作为理由。

归因2.jpg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任务难度是外部、稳定、不可控的。

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工作成绩归因于任务难度,那么他在工作完成得好时,倾向于认为是任务简单;工作完成得不好时,认为是工作太难了。

运气是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工作成绩归因于运气,那么他在工作完成得好时,会认为是自己运气好;工作完成得不好时,认为自己点背。

环境是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工作成绩归因于环境,当他的工作完成不太好时,会认为是周围的环境影响了自己发挥。

3

现在,我们了解到归因理论,那么该怎么将它运用到生活中呢?

就拿孩子的学习来举例吧。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就着急得不行,忍不住训斥孩子:

你怎么这么笨!

你总是这么马虎!

整天就知道玩!

这是将成绩下降归因到内部因素,殊不知,有可能是这次的考试题目太难。

而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因为担心孩子骄傲,对孩子讲:

这次都是运气。

是不是题目太简单了。

肯定是老师判卷松了。

这是将考试成绩好归因到外部因素,殊不知,孩子有可能在背后付出了很多努力。

这两种归因方式都容易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

归因3.jpg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只有帮助孩子学会合理的归因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孩子的潜能。

比如,当孩子学习进步时,夸赞孩子的努力:

你真的很努力!

你的态度很积极!

你进步很大。

孩子觉得有成就感,也就更有动力去学习。

当孩子学习退步时,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而是陪孩子多方面分析原因:

是最近学习效率不高?

是学习压力太大?

是知识点没掌握牢?

还是题目太难?

综合分析后,陪孩子一起对症下药,改善提升成绩。

4

我们需要建立合理的归因方式,否则会影响到身心健康。

消极的归因方式,容易使人沉浸在焦虑、抑郁、失望等负面情绪中。

归因4.jpeg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有个孩子在学校受了欺负,回家向父母倾诉,本以为会得到父母的安慰,却没想到父母把所有责任都推到他身上:

一定是你哪里做得不好,惹到同学了。

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呀?多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原因。

听到父母这样讲,他感觉很痛苦,后来得了抑郁症,再也不愿意去上学。

父母一看到他不去上学,着急了,只好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在家庭咨询中,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有问题,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才让孩子渐渐好起来。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作为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表现要学会合理归因。

这样,孩子才能更阳光、健康、积极,拥有更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