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文章 >> 不要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了,TA才真正决定你家孩子的人生上限
不要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了,TA才真正决定你家孩子的人生上限 在线疏导心理学研究院

1

最近,一个新闻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2021年11月9日,江西11岁的男孩宽宽在放学后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去了学校对面的小区,从24楼一跃而下。

事后,警方在宽宽的身上搜到了遗书:

“本人的死不与父母、家长、社会有关,只和邹某有关,她使用暴力手段。”

邹某是宽宽的班主任,在事发前曾多次批评过宽宽。

在一段视频中,班主任邹某当着其他学生的面批评宽宽:

“你脑子笨死了!”“你没有脸没有皮是吧?”

当天上午十点,邹某提问宽宽后,对回答不满意,开始嘲讽他:

“宽宽是欠债大王,全班就你欠债最多。小测小测不过关,试卷试卷不过关......”

受到批评后,宽宽的表情变得很沮丧。

下午两点,邹某又训斥宽宽不交作业:

“你当着大家的面,告诉我(试卷)什么时间交,我做梦都没想到宽宽是骗子。”

宽宽用嘴咬本子,邹某看到后说:

“你没吃中午饭吗?要咬本子吃?看看你家有多穷。”

经历一连串的批评和嘲讽后,宽宽再也承受不住打击,在课后写了两份遗书,一份被同学交给了老师,另一份留在自己身上。

随后,他爬到学校对面小区的24楼,一跃而下。

一个鲜活的生命从此定格在11岁,实在是让人心痛。

心理弹性1.jpg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2

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的新闻越来越多,有被老师批评而轻生的,有被父母扇耳光而跳楼的,有被同学霸凌而自杀的......在这些新闻报道的背后,是一个个年轻而又鲜活的生命。

而这些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社会支持、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也许他们能以更合理的方式应对危机,而不是选择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一项有关《青少年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的研究中显示,青少年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以心理弹性为中介能有效减少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形成。

心理弹性这个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Anthon 提出,又称“复原”“压弹”“抗逆力”。

它的定义分为三类——

结果性定义:根据个体即使在危险的情境下,其心理健康水平、社会功能等方面依然处于较好的状态这一结果来定义。

如Masten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在经历过对适应或发展产生严重威胁事件之后的良好结果,包括从创伤经历中的复原、克服生活中的压力、成功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等。

能力性定义:心理弹性是个体的某种能力或品质,是个体本身所具的一种特征。

如 Werner 就把心理弹性定义为一种能力,它能保护个体的身心健康,使个体在承受高度挫折的同时,尽可能少地表现出不良行为。 

过程性定义: 心理弹性并非一成不变,它是一种具有动态性的特征。

如美国心理学会对心理弹性的定义: 个体能正确面对和较好地适应创伤、逆境、威胁、悲剧或其他重大压力的过程,即面对消极经历的反弹或复原能力。 

心理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总体上分为两类: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危险性因素是指某些阻碍个体正常发展的生物、心理、认知、或者外部环境方面的因素。

比如,家庭贫困、父母身患精神疾病、遭受威胁、虐待等。

这些危险性因素导致个体更易受到伤害,最终阻碍良好结果的发生。

保护性因素是指对个体调整、改善或改变其对危险环境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因素。

比如,积极的人格特质、内控的归因方式、良好的学校、社区环境、完善的家庭功能等。

这些保护性因素能够预先对适应不良的进行应对,即防止产生适应不良的结果。

心理弹性2.jpg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3

父母在孩子建立心理弹性的过程中扮演着很关键的角色。

作为父母,可以为孩子减少危险性因素,增加保护性因素。

比如提供和谐的家庭氛围、采用科学的教养方式、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等。

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教孩子一些实际的方法,来增强心理弹性水平。

一、表达性写作

当坏事发生时,很多人容易反复在头脑中回想这件事,过度沉浸在消极情绪里。

而表达性写作可以帮助个体重新理解对事件的情绪和想法。

可以让孩子每天抽出15分钟来写写遇到了哪些事情:

比如,发生了哪些不愉快的事,这些坏事引发了怎样的负面感受。

遇到了哪些好事,这些好事带来了哪些美好的体验。

这将对孩子的心理弹性大有裨益。

二、练习积极的自我对话

让孩子每天找出自己做得很棒的地方夸奖自己。

比如“我今天按计划完成了作业,真棒!”

“我是一个善良的孩子。”

“我每一天都在进步!”

这样,孩子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可以改善他们对自己的看法。

这也有利于心理弹性水平的提升。

三、使用“LEAD”四步法

当坏事发生时,教孩子使用“LEAD”四步法。

L是Listen:陪孩子倾听对坏事的反应。首先要发现坏事的发生,并对它保持警惕。让孩子知道,“我可以应对它”,而不是说“我完蛋了!”

E是Explore:陪孩子一起探索,坏事发生后,需要承担哪些后果。积极地想办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A是Analyze:陪孩子一起分析坏事造成的局面。这件坏事真的无法改变吗?真的会持续很久吗?会一直影响到生活吗?如果答案是否定,那么这件事并不是难以战胜。

D是Do:陪孩子一起找到解决的办法,并积极行动起来。必要时,为孩子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走出逆境,提升心理弹性水平。

心理弹性3.jpg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4

写在最后

作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弹性。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提升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也能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