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芬是个6岁的小女孩,父母平时比较强势,什么事都喜欢管着她。
有时候,她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被父母呵斥:“不许那样做!”
而有时候,她不想做的事,父母却偏偏要求她顺从:“不听话就不是乖孩子了!”
时间一久,小芬渐渐变得缺乏主见,总是偷偷观察父母的脸色行事。
因为她知道,自己只有乖巧、懂事了,才能赢得父母的爱。
小芬的这种情况,可能是出现了“讨好心理”。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2
讨好心理是一种为了照顾别人的感受而忽略自己内心感受的心理。
它和共情能力强的区别在于——
共情能力强,意味着不仅体谅他人的感受,也尊重自己的感受。
而讨好心理,则是过度重视他人的感受,而牺牲了自己的感受。
孩子出现讨好心理时,可能会有以下表现:
一、情绪敏感
孩子出现讨好心理时,会特别在意别人的情绪变化。
他们将别人的情绪变化归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或自己犯了错误,并且认为自己有义务满足别人的情感需求。
比如,看到爸爸妈妈不开心,他们就认为是自己的表现惹得他们不开心了,自己有必要表现得乖巧懂事来让他们开心起来。
二、不懂得拒绝
孩子出现讨好心理时,在人际关系中往往不懂得拒绝。
即使别人的想法和要求是不合理的,他们也会选择全盘接受,因为担心拒绝对方后关系会破裂。
比如,别的小朋友要求他们帮忙写作业,他们内心不情愿,但害怕对方不理自己,就帮忙写了。
三、缺乏立场和原则
孩子出现讨好心理时,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缺乏立场和原则。
他们经常会迎合别人的观点,即使心里知道对方是错的,也会在口头上表示对方是对的。
比如,他们内心知道老师、父母的有些想法、做法是错的,仍会按照他们的指示行事。
四、自我否定
孩子出现讨好心理时,很容易进行自我否定。
他们否认自己的强大与优秀,害怕自己的优秀引起其他人的注意,拒绝为事情的结果负责。
他们习惯依附于别人,寻求他人的保护,从而获得安全感。
比如,他们在内心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别的小孩优秀。即便自己取得了好成绩,也认为是父母和老师的功劳。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3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讨好心理呢?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一、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际关系模式。
如果父母在面对人际关系时,习惯讨好别人,孩子也会有样学样,习得相似的关系模式。
比如,有的父母经常夸赞别人家的孩子优秀,而忽视自己家孩子的优点。
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时,会要求孩子让着对方,先满足对方的需求。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内心产生“我不重要”的感觉,从而在人际关系中处处迎合讨好他人。
二、父母控制欲过强
如果父母控制欲过强,常常会选择忽视孩子的诉求和想法。
如果孩子不顺从父母的想法,就会遭到指责、打骂等惩罚。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父母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这种模式会复制到其他人际关系中,让孩子在面对他人时,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而是一味地顺从和讨好对方。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4
当孩子出现讨好心理时,往往意味着他们忽视了自己的内心需求,这样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父母怎样做,才能避免孩子出现讨好心理呢?
一、帮助孩子树立自强意识
父母需要让孩子认识到,在人际关系中,想让别人喜欢自己,并不需要讨好别人,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特质和闪光点来赢得他人的青睐。
与其一味地讨好迎合别人,不如强大自己,这样自然而然地会收获他人的尊重,吸引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鼓励孩子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如果孩子提出的观点有失偏颇,也不要过度批评孩子,而是肯定孩子观点中可取的部分,用婉转的方式表达出他需要改进的部分。
这样,孩子就能慢慢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别人。
三、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很多时候,孩子最先讨好的不是别人,而是父母。
他们常常以乖巧、顺从的方式,压抑自己的需求,迎合父母的期待,只为获取父母的关注与爱。
父母在养育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疏忽,让孩子误以为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
比如,父母在忙碌时,可能在不经意间说出“只要你乖乖做功课,就是个好孩子。”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多关注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这样孩子就不会再通过委屈自己、讨好大人来获取关注了。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5
写在最后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家庭教育。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尊重和信任告诉孩子:
终其一生,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而不必讨好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