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一个“百岁老人戒指卡手不愿摘”的新闻,上了微博热搜。
新闻中的老人年过百岁,戒指卡手但她不愿意摘。
原来,戒指是80岁时老伴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她佩戴21年从未离身。
这个戒指承载着她对去世老伴的牵挂,所以她迟迟不愿摘下。
如今,戒指卡手严重影响到了血液流通,家人只好请来了消防员将戒指剪下。
看到这个故事,网友们纷纷被老奶奶的感情打动:
戴了21年的牵挂。
那是她对爱人的念想。
是念想,是回忆,是老人宁愿痛身也不愿意放弃的美好。
奶奶,这份感情是剪不断的。
做成项链好好保存也是可以的。
代表了一辈子的爱恋,换个方式继续吧。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2
一枚小小的戒指,不仅代表着这位百岁老人的爱情,也代表着她对已故爱人的思念。
当生活中那个重要的人离去,活着的人仍会在心里对他们产生无尽的思念。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在妻子艾琳去世前,陪伴她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妻子去世后,他感觉很麻木,仿佛失去了知觉。
几个星期后,他路过一家商店,看到一件漂亮的连衣裙,他想“艾琳穿上一定很美。”
脑海中浮现出这个念头时,他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她,不禁悲从中来、失声痛哭。
原来,接受重要的人离开,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
美国心理学家库伯勒·罗斯提出了哀伤的五阶段论:面对丧失时,人们往往需要经历以下五个阶段。
一、拒绝
在这个阶段,丧亲者刚刚得知亲人死亡或濒临死亡的消息,内心感到震惊和麻木,会在心理上拒绝接受现实。
二、愤怒
在这个阶段,丧亲者会变得愤怒,责怪自己或他人当初没有做得更好,从而产生自责、内疚、后悔等心理。
三、讨价还价
在这个阶段,丧亲者希望通过做些什么,来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企图通过和自己、医生、他人讨价还价,来换回已失去的亲人。
四、抑郁
当愤怒和讨价还价都不能改变亲人死亡的事实时,丧亲者会变得绝望、退缩、抑郁。
这种情况通常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至少6个月以上)并持续加重。
五、接受
在这个阶段,丧亲者已经能够接受亲人去世的事实,并妥善处理内心的哀伤。
他们通常会表现出以下特点:
能够接受现实,坦然面对逝者的遗物,并恢复日常生活功能。
能够适应没有逝者存在的生活,对周围的人、事、物恢复兴趣。
能够坦然地与他人重新建立亲密而有意义的关系。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3
如果失去了重要他人,因此而感到悲伤、痛苦,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宣泄内心的哀伤,该怎么办呢?
首先,丧亲者需要意识到这一点:虽然自己失去了重要他人,但关系不会失去。
重要他人对自己的爱并不会消失,还会伴随着自己的生命继续延续下去,传递给子孙后代。
当你这样想时,便不会再感到孤单,因为对方的爱一直都在陪伴着你。
其次,丧亲者可以想一想,假如自己的亲人还活着,他希望你怎样度过自己的生活?
想必他一定不希望你整日悲痛欲绝、以泪洗面,而是希望你能平安、健康、快乐,好好地活下去。
这样,你将更有勇气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再者,丧亲者可以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获得身边人的关爱和理解。
比如,你可以向其他亲人、朋友讲一讲自己和已故亲人之间的故事,倾诉内心的悲伤,他们会为你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持。
最后,丧亲者可以采用书写或充满仪式感的活动去表达内心的哀思。
比如,可以在特殊的节日里做一些充满仪式感的活动:清明节去扫墓、中元节去祭祖等。
如果内心感到哀伤,可以为对方写一封不会寄出去的信,然后把它撕毁或焚烧掉。
除此之外,还可以向心理咨询师求助,采用空椅子等心理技术释放自己内心的悲伤。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4
写在最后
失去一个重要的人是一件令人感到悲伤的事情。
但是,死亡并不意味着关系的结束和爱的消亡。
只要我们仍能记得对方,他们就只是换了种形式陪伴我们而已。
带着对方的爱好好活下去,爱就会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