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你是否遇到过这种困扰——
孩子在面对分离时,总是闹情绪。
尤其是那些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比如初入幼儿园或小学的孩子。
有位妈妈分享,自己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每次把他送到校门口准备说再见,孩子就开始大哭起来,拉着自己的手不肯让自己离开。即使她好好安慰孩子,孩子也死活不肯进教室。
这种情况,可能是孩子出现了分离焦虑。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1
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依恋对象或者家庭分离后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所产生的不安感和害怕的反应。
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时,常常会表现出以下行为:
一、抗拒性行为
抗拒性行为通常发生在父母送孩子进学校的时候。孩子会表现出对上学的抗拒。
比如,父母送孩子到学校,孩子哭喊着不愿进学校,有时还在地上撒泼打滚。
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准备离开时,孩子拽着父母的衣服不肯撒手,不让他们离开。
二、反常性行为
反常性行为一般发生在与父母分离之后。孩子会做出一些异常的行为。
比如,孩子在学校不正常吃饭、午睡;反复说同样的话;独自一个人游戏;不愿意进入教室等。
三、依赖性行为
依赖性行为发生在父母离开学校后。孩子会对一些物品或人过度依赖。
比如,时时刻刻都要随身携带着熟悉的物品;
熟悉的物品被其他人拿走时,会非常生气;
常常黏着老师,一直跟在老师身后等。
四、出现躯体反应
孩子在产生分离焦虑时,还有可能会出现躯体反应。
比如经常头疼、肚子疼,或者感觉浑身不舒服;出现尿裤子的行为;出现睡眠问题,经常入睡困难、做噩梦等。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2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分离焦虑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个人因素
一方面,孩子的个性特点会影响到孩子是否会产生分离焦虑。
胆小内向的孩子,容易对新的环境感到害怕,无法快速适应新环境,难以和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产生焦虑。
另一方面,孩子自理能力不强,也容易导致分离焦虑。
比如,年龄较小的孩子,到了幼儿园不会自己脱衣服、上厕所,就容易感到紧张和不安,渐渐对幼儿园感到抵触,产生焦虑。
二、家庭因素
一方面,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分离焦虑。
如果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孩子就可能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这会导致孩子在和同学相处时容易发生冲突,引起孩子的心理紧张。
另一方面,父母的焦虑情绪会传递给孩子。
有些父母在送孩子上学后,内心会感到担忧,比如担心孩子在学校照顾不好自己,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担心孩子完不成学业任务。
孩子被父母的情绪所感染,内心也会感到焦虑。
三、学校因素
如果学校的氛围不好,也会导致孩子产生分离焦虑。
比如,学校的老师过于严厉苛刻,孩子内心会感到害怕;
如果老师没有耐心,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会产生不安和无助的心理等。
这些情况会导致孩子内心焦虑,甚至不愿意去上学。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
3
如果孩子产生分离焦虑,父母应该怎么做呢?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一、改善教养方式
一方面,父母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积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比如,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可以教他们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服、洗漱、上厕所等。
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在家中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样,孩子变得越来越独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分离焦虑。
另一方面,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要温和而坚定。
比如,当孩子因为分离焦虑而不愿上学时,父母不要因为一时心软而同意孩子不去学校,而是要温和而坚定的告诉孩子需要去学校。
并且,父母的态度要一致。如果持有不同的态度,孩子可能就会产生疑义,到底要听谁的。还有可能趁父母因意见不同而争论时,选择不去学校。
二、积极调节情绪
如果父母出现分离焦虑,比如,和孩子分开后,无法集中注意力做自己的事情;孩子一哭闹就同意不去学校......
这时,父母可以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再去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避免将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
在家时,可以提前陪孩子一起进行分离情境的演练——
比如,在学校想家了怎么办?
想和同学玩感到害怕怎么办?
需要向老师寻求帮助时怎么办?
通过这些练习,不仅有利于孩子克服分离焦虑,还能提升孩子的信心。
三、约定接送时间
父母在送孩子上学时,最好不要偷偷离开,这样做会加重孩子的恐慌和不安。
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可以微笑着和孩子说再见:
“我先去上班,下午放学后会准时来接你。”
等到了和孩子约定好的时间,再准时出现。
这样,孩子就会知道,父母只是暂时离开,还是会回来的,从而降低焦虑感。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com/